在小興安嶺北麓的遜克縣新鄂鄉,曾經被當作農業 “包袱” 的秸稈,如今華麗轉身,成為生態與農業協同發展的 “綠色寶藏”,勾勒出一幅農業綠色發展的嶄新畫卷。
一、“單打獨斗”變“協同作戰”,凝聚組織合力新鄂鄉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搭建鄉、村兩級聯動的“作戰指揮部”,明確各方職責,變“各自為政”為“協同作戰”。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制定出詳細周密的計劃;以動員大會提升干部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視程度;簽訂目標責任書,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極大地激發了鄉村兩級推進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廢棄秸稈”變“綠色資源”,創新利用模式曾經被隨意丟棄甚至焚燒的秸稈,在新鄂鄉煥發新生。全鄉 7.01 萬畝耕地實施科學翻埋還田,精準把控翻埋深度和覆蓋度,促使秸稈充分分解,成為改良土壤、提升肥力的 “天然營養師”,有效減少了化肥使用量。新春村更是獨辟蹊徑,將玉米秸稈打包收集后送往養殖圈舍,作為牲畜冬季的優質飼料。這一舉措不僅降低了養殖戶的成本,還避免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實現了秸稈從農田到養殖戶的高效循環利用。
三、“被動知曉”變“主動參與”,營造宣傳氛圍以往村民對秸稈綜合利用了解甚少,如今新鄂鄉構建全方位宣傳教育體系。鄉廣播、村喇叭定時播放宣傳音頻,街道、村口布滿橫幅標語。鄉村干部入戶一對一講解,還舉辦培訓班、現場會傳授技術,讓村民認識到秸稈綜合利用的益處,主動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

四、“粗放管理”變“精細保障”,強化技術支撐過去秸稈處理粗放,如今新鄂鄉組建技術指導小組,深入田間提供專業指導,從秸稈翻埋時機到打包儲存方法,為農民提供“技術寶典”。借助“田長制”巡田體系,建立秸稈綜合利用臺賬,將責任細化到個人、機具和作業機手,實現從“粗放管理”到“精細保障”的轉變,精準管理全過程。
下一步,新鄂鄉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探索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